【mk体育mksports】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从花剑赛道到学术殿堂,一位击剑运动员的跨界人生

纽约,曼哈顿——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哈德逊河,洒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哥特式拱窗上,费若秋坐在阅览室靠窗的位置,面前摊开着一本厚重的《神经科学原理》,手边放着一杯早已凉透的咖啡,若不是她那双特别的手臂肌肉线条和挺直的坐姿,很难将她与那位曾在国际剑道上叱咤风云的“旅法剑客”联系起来。

就在两年前,费若秋还是法国击剑界冉冉升起的新星,世界排名前十五的花剑选手,媒体笔下“东方面孔的法兰西剑客”,她褪去战袍,换上便装,成为常春藤联盟的一名普通研究生,mk体育在学术的海洋中重新寻找自己的方向。

巅峰转身:为何离开剑道?

2024年巴黎击剑大奖赛结束后,费若秋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决定——暂别职业剑坛,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认知科学硕士学位,当时她刚满26岁,正处于运动员的黄金年龄。

“很多人问我是否受伤了,或者对击剑失去了热情。”费若秋轻轻搅动咖啡,眼神坚定,“事实上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我太热爱这项运动,才希望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它。”

在哥大附近的咖啡馆接受专访时,费若秋解释道:“职业运动员的生活是封闭的,我们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更快、更准、更狠,但当我一次次站在赛场上,我开始思考更多——为什么在极度压力下,有些运动员能超常发挥,有些却会失常?大脑是如何处理瞬息万变的战术信息的?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训练馆里,而在实验室中。”

费若秋的选择并非一时冲动,在职业训练期间,她就已经通过远程课程完成了心理学本科学位,她的训练笔记上不仅记录着技术动作,还有大量关于比赛心理状态的观察和分析。

“教练常说我是‘最不像运动员的运动员’。”她笑道,“因为我总喜欢问‘为什么’,而不仅仅是‘怎么做’。”

文化碰撞:从巴黎到纽约的适应之旅

从巴黎到纽约,从职业运动员到全职学生,这种转变并不轻松。

“第一个学期是最困难的。”费若秋坦言,“我已经近十年没有坐在教室里了,语言就是第一道关卡——在法国我用法语比赛和交流,现在突然要完全用英语学习高难度的专业课程。”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运动员的纪律性在这时成为了她的优势,她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早上6点起床,阅读文献;下午参加课程和研讨会;晚上则在图书馆复习巩固。

“这就像准备奥运会一样,只不过现在的赛场是考场。”她说。

费若秋还加入了哥大击剑俱乐部,偶尔指导热爱击剑的学生们。“当我拿起剑的那一刻,所有的自信都回来了,教学相长,在向初学者解释基本动作时,我反而对击剑有了更深的理解。”

哥伦比亚大学认知科学系主任罗伯特·米勒教授对这位特殊的学生赞不绝口:“费若秋带来了独特的视角,她能够将体育实践与认知理论相结合,这在学术研究中极为珍贵,她最近关于‘决策制定 under pressure’的研究提案令人印象深刻。”

剑道给学的礼物:运动生涯如何塑造学术思维

当被问及击剑生涯对她的学术研究有何影响时,费若秋的眼睛亮了起来。

“击剑教会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如何思考。”她说,“在剑道上,你mk体育mksports需要在百分之几秒内做出决策,分析对手的意图,同时隐藏自己的意图,这本质上就是一个认知科学的研究案例。”

她进一步解释道:“我现在的研究方向是高压环境下的决策制定,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状态与学生在考场、医生在手术室、交易员在股市中的心理状态有许多相通之处,我希望通过研究运动员的大脑活动,帮助更多人在高压环境下发挥最佳水平。”

费若秋举了一个例子:“在击剑比赛中,当比分接近时间将至时,运动员往往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一种是过度思考导致动作僵硬,另一种是进入‘心流’状态,几乎凭直觉就能做出正确反应,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我们能否通过训练让更多人掌握进入‘心流’状态的能力?”

这些问题正在驱动她的学术研究,她正与系里教授合作设计实验,利用脑电图技术监测击剑运动员在模拟比赛状态下的大脑活动。

双重身份:平衡学术与训练

尽管现在是全职学生,费若秋并未完全放弃击剑,她仍然保持每天两小时的训练量,周末还会增加专项训练。

“保持训练不仅是为了有朝一日可能重返赛场,更是为了我的研究。”她说,“亲身体验是最好的实验数据。”

这种双重身份让她在同学中显得独特,同学们称她为“学术运动员”,因为她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运动体验相结合。

“有一次我们讨论注意力分配理论,费若秋直接拿起一支笔当作剑,演示了击剑比赛中如何同时关注对手的多个信号点并快速过滤无关信息。”她的同学迈克尔·陈回忆道,“那一刻,枯燥的理论突然变得生动起来。”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未来规划: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

对于未来,费若秋有着清晰的规划,她计划完成硕士学位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最终希望建立连接竞技体育与认知科学的桥梁。

“我希望创建一家研究所,专门研究运动认知科学。”她说,“不仅为运动员提供科学训练方法,还将运动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医疗等其他领域。”

费若秋特别关注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发展。“现在的年轻运动员面临巨大压力,我希望通过科学研究帮助他们更健康地成长,同时提高运动表现,这不是矛盾的目标。”

她还计划编写一部关于击剑认知科学的著作,将法式击剑理念与美式科学研究方法相结合。“法国有悠久的击剑历史和文化传承,美国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二者的结合将会产生奇妙的结果。”

东西方视角:文化背景带来的独特优势

作为一位中国出生的运动员,在法国接受职业训练,现在美国求学,费若秋拥有多元文化背景带来的独特视角。

“中国文化强调勤能补拙,法国击剑注重艺术性和技巧性,美国则重视科学分析和数据驱动。”她分析道,“这三种文化背景塑造了我对击剑的理解,没有一种 approach 是完美的,但结合起来就能产生更全面的认识。”

这种多元背景也使她对“成功”有了更丰富的定义。“我们可能更注重结果和奖牌;在法国,人们同样欣赏比赛中的美感和创造性;在美国,人们更看重创新和突破,现在我明白,真正的成功是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并全力以赴,无论最终是否获得奖牌。”

重返赛场?不排除任何可能性

当被问及是否会重返职业剑坛时,费若秋没有给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我现在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但这不意味着我永远离开击剑。”她微笑着说,“也许有一天,当我在实验室获得了新的发现,我会带着这些新知重返剑道,检验它们的有效性,那将会是一次有趣的实验。”

她甚至开玩笑说:“也许我会成为第一个带着脑电监测设备比赛的击剑运动员,为科学研究收集数据。”

无论费若秋最终是否重返赛场,她的故事已经激励了许多人,职业运动员的生涯短暂且不确定,费若秋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性——运动员的技能和经验可以在其他领域发挥价值。

“剑道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比赛,更是如何生活。”费若秋最后总结道,“无论是比赛还是学术研究,都需要专注、纪律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本质上是相通的。”

夕阳西下,访谈结束,费若秋背起书包,向我们告别后走向图书馆,那里还有大量文献等待她阅读,还有无数问题等待她探索,从剑道到学堂,改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那份锐意进取的精神。

在哥伦比亚大学蜿蜒的小径上,这位“旅法剑客”继续着她的征途,只不过这一次,她的武器从钢剑变成了知识,她的对手从对面的剑手变成了未知的领域,而无论战场如何变换,真正的剑客永远敢于直面挑战,敢于开辟新的道路。

标签: